您的 LinkedIn 帳戶已休眠超過 30 天。
若要重新啟用帳戶,請隨時重新登入。
若要深入瞭解重新啟用帳戶,請造訪此說明中心文章。
謝謝
LinkedIn 團隊敬上
其實不只三十天,我關掉LinkedIn有幾個月了。
大概六七年前,LinkedIn是個不錯的平台,你可以在上面認識一些真正的「專業人士」。但是現在完全變了。LinkedIn變成一個瘋狂的,令人感到反感的平台。這是我這幾年會在LinkedIn上面看到的東西:
-
煽動性文章:拋出一個空洞且偏激的觀點,最後加個”Agree?”。對,就算你說1+1=3,我也會說「是,你說的對」。這種擺明就是要炒互動的文章是現代基於演算法的社交平台的一大問題,除了人類的管理員之外很難有效處理。
-
膨脹的職稱:就跟現在一堆「嚴選」「手作」「堅持」之類的行銷噱頭一樣,這幾年突然冒出一大卡車的、天花亂墜的職稱,但你細去問他們的工作內容的話,跟本就不是同一回事。我現在會把這些當作紅旗,尤其是那些職業路徑很詭異的人。
-
虛假的經歷:我已經不只一次看到有前同事在履歷上寫上他根本沒做過的事了。我早期曾在某公司做過一個App,然後就被某前同事寫在履歷上了,而他所做的事就只有給我Google Play的帳號密碼而已,沒有寫過任何一行code。更好笑的是,那個App渺小到根本不曾出現在我的履歷或作品集上。笑死,你要拿去啦。
-
誤導性陳述:這是最惡毒的一種。有些人會將部分的事實摘取出來,用語言重新組織後成為截然不同的樣貌。這裡灌點水,那裡歪曲一下,每個部分看起來都在「包裝」的容忍範圍內,但累積起來就讓一頭豬飛上了天。而大多數人沒有時間或能力考核每項事實,也成了這股歪風的幫兇。
-
職業幻想:這裡指的是很多空泛的高大上文章,「這個應該這樣這樣!」「那個應該那樣那樣!」然後就會有人覺得「對!沒錯!你懂耶!」。這類文章基本上就是社交工程,用來增加關注度的。其實我倒不是這麼討厭這種文章,舒壓可以,但沒什麼價值就是了。
-
招募者的小故事:「我今天遇到了XXX候選人,他XXX,所以我就把他XXXX了」。我懶得一一吐槽這些小故事了。有些專業招募者的名字會留在我的心裡,即使他們沒有發文,也沒有真的幫我找到工作。而這些不專業的招募者幾乎可以說是這個平台上有毒文化的root cause。
除了以上,最討厭的是什麼你知道嗎?最討厭的是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很多不理解的雇主或人資部門把LinkedIn當成一個求職者的標準配備,於是你只能被迫跟著加入這場糟糕的戲碼。說真的,我很討厭這幾年流行的「自我品牌」這個概念。他的原意是好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被扭曲了。原本是要你「展示自己的能力以及成就」,但現在已經成了花式包裝大賽。
我想做點真實的事。真正能讓我感到興奮,感到愉悅,感到充實,感到自滿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