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

'24.12

情感經濟

在聖誕節前跟一位台灣來的朋友喝了杯咖啡,聊了一些關於有趣的想法。

我認為商業的本質是在商品的交換。如果以這個角度來解釋的話,那這幾年的情感經濟也是一種將情感商品化並加速交換的過程。社交媒體的點贊是情感代幣,網路主播的細分化是商品的客製化。

整體而言,這是健康的商業行為,因為商業的本質本來就是商品的交換。但問題來了:情感可以被交易嗎?被商品化且便於交易的情感,還算情感嗎?

這讓我想到這幾年某些人大力推行的「建立人脈」。當人際關係可以用價值來衡量時,那個算是人際關係嗎?

如果,建立在利益和價值上的連結終將因利益和價值而消失,那本質上這百分之百是一個商業行為。而在這之中,「人的一部分」成了商品。

問題是,人是可以把一部分切出來當成商品的嗎?

我認為不行。用軟體開發的話來說:耦合性必定存在,而且太高了。

專業、社交、甚至情緒,現代社會正在把人給切割、量化、標準化。我們的專業技能、社交能力、甚至情緒管理能力都被視為可以獨立計價和交易的「人力資本」。在某些程度上這是ok的,畢竟我不想讓便利商店店員把肉包丟在我臉上。但如果把它過分的模組化,把人視為一個執行個體-那我覺得不是個長久發展的方式。

如果我們把人切成各種不同的面向,並給予控制及評價,那麼,最終這些子面向將可能會取代掉真實的核心。因為真實的核心無法被觀測及評量,他成為了子模組的環境變量。你的核心-所謂的人性-如果不會被觀測到的話,那他相當於不存在,或是終將不存在-因為他的價值將被可量化的因素侵蝕。如果你只是由無數個子模組構成的話,那「核心」的存在反而是種多餘的耦合,增加了子模組的不可預測性。

工廠裡最討厭不可預測性了。工廠喜歡測量、量化、計算。而現在,這計算已經進入人類的情感了。

如果情感是商品的話,那商業的下一步就是分析他的構成,並且試著以更低成本的方式再現,就像現代的合成調味料一樣。這時,人們是不是就能夠真正自由的擁有情感了呢?還是,「天然釀造的情感」將成為一種…高價商品?當我們習慣了即時、快速、方便、且「完美計算」的情感後,是不是還能接受人際關係中的各種不完美?

或者是,情感的價值,或是定義,本來就來自於他的混沌性?

題外話,這位朋友是戴著聖誕節的鹿角現身的,他說他在六本木就帶著這個逛街。我最喜歡這種保有理智的怪人了。